搜尋此網誌

2020/10/16

生小孩就是...

  這幾天想通一件事情。生小孩這件事,說穿的,就是晉升管理職。或者說被晉升管理職。 

  我認識不少很會照顧別人的人也有很多人即使方法有點笨還是很熱心照顧別人。但面對小孩,這些能力只能說有潛在成為好爸爸好媽媽的條件。就像公司裡有些看起來就很能幹擔任管理職一定會把事情做好的人實際上沒有坐上那個位子以前都只是可能。 

  生小孩以後最不可思議的是發現自己跟小孩之間的連結。那種連結在有自己的小孩以前很難明白,但在產房看到小孩出世的那一刻,就很確定自己的人生今後會跟以前很不一樣。我是父親身份,相信母親的連結感又強烈很多。日本人說女生嫁入陌生家庭或被賦予需要和之前截然不同的態度來做事情做人,需要很強的「覚悟」大概就是這種感覺。感覺到這輩子有了非擔不可的責任,而且沒有卸下的一天。

  但即便是覺悟,之後能不能做好父母親角色又是另一回事。社會版那些狠心對待小孩的父母親,雖然是比較極端的表現,不過自己有小孩以後也不能說無法理解不是肯定這些事情發生不過往正面想,這些父母都還是有在帶小孩的,才有機會發生這些事情。父母親本身過去累積的生活態度適不適合帶小孩;本身兒時經歷的事情,原生家庭裡的家人互動模式是不是健康的;或者是否有自覺自己的個性裡有哪些成份應該或不應該傳達給子女。然後最現實的,是否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教導小孩。

  我現在的情況不太能明白那些不想自己帶小孩的父母親是怎麼想的。或者他()們有太多其他事情要忙,以致於把跟小孩之間的連結排在生活裡比較後面的順位。也很可能我如果事業心強一點,就會認為小孩子不用一直在身邊也沒關係。以結果來說,二十年後他可能一樣有一技之長,找到好工作,也有正確的價值觀。但是我實在沒辦法想像有什麼比陪伴小孩成長更重要的事情,畢竟小孩的成長就這麼一次。和小孩培養感情,沒有捷徑,就是耐心,用心

  也常常希望在這段期間還能看看書,寫寫東西,能夠再練一練琴。不過這樣一想每天晚上時間就變很短。所以現實一點不如就是做一點家事上網看看文章,逛購物網站刺激一下需求,然後晚上早點睡。

2020/10/5

利用代購買二手書

  我在日本時就有買二手書的習慣。因為想買的書很多都已經絕版,以前常利用「日本の古本屋」、日本雅虎拍賣買書。日本的二手書普遍書況佳,賣家提供的書況資料很準確,通常有畫線、邊緣有燒(舊)痕就很便宜賣,而且我只重內容不太管首版精裝版什麼的,想買的書幾乎都買得到,有不少文庫書價格比運費還低(國內運費約200~250日元)。記得有一次找到一本很想買的書,賣方才賣1元,還用玻璃塑膠袋秥得美美的,害我收到都覺得很申し訳ない。
  疫情爆發前每年還是會去日本,就是去之前厚臉皮找熟人幫我收貨再一起帶回。現在何時可以再去日本遙遙無期,就來研究一下代購。我找的是buyee、樂淘、跨買,還有就是直購的amazon。
   一般在介紹代購平台時候很少針對二手物品做說明,跟買新品有一些差異要留意。一般來說整個購買流程會出現費用的情況有
 
1. 商品本身金額。
2. 國內運費。
3. 國際運費。
4. 各種名目手序費。
 
  1是賣方決定的金額就沒什麼好講的。2也是賣方決定的,代購的話就是寄到代購者倉庫的費用,有些賣家會先寫有些不會。以我買二手書來說,一般大小的書大概捉200~250日元。
  3國際運費。Amazon在這個地方就直接GG了。Amazon的二手書賣方大多不願意,願意寄的費用也相當高。就以這本河合隼雄的<ユング心理学入門>來說,二手書25位賣家只有3位願意寄到台灣,而且運費超過1580日元(第3位是搞笑的,運費823日元但書本身價格是新書的2倍)。
   不過在運費這一點上面,在amazon買新書是絕對值得的。因為直接寄到台灣運費是865日元,而且因寄海外免消費稅,原本1430日元的書變成1300日元,一加一減等於運費只要付735日元(大約台幣200元),相當划算。如果多本書一起買算運費時還會更划算。上星期我買了4本書加一套9片裝CD,運費才1437日元。平價空運費在買小東西時候完全發揮它的優勢。
 
  這邊講到一個重點。就是買二手物品和買新品不同。等一下會看到,因為代購都是針對「向幾個賣家」買東西收取手序費,因此集中購買(好幾件東西全部跟同一個平台買)可以省匯款和包裝費用。但二手物品通常跟一個賣家只會買一件,這樣手序費就省不到。
  以樂淘來說,跟一個賣家買東西,它收取200元台幣服務費,很明顯對於買二手書很不利。Buyee每件商品要收300日元手序費,在yahoo拍賣代標另外加收200日元。跨買是每件收台幣100元服務費。
  其他有關商品檢查和保險所產生的費用就不多說了,因我是買書比較沒這問題。比較特別一提的是Buyee有一個集中包裝的費用1000日元,就是如果跟不同賣家買2件以上物品想要包在一起寄回台灣就得付這1000日元,否則2件分開來寄就得付2份國際運費。在Buyee買運費低的商品就得考慮要不要先做集中包裝。
  然後就是國際運費和到台灣後的宅配費用。就以實際情況來看。例如想在yahoo拍賣買這本<ユング心理学入門>。假設它是500公克。
 
在樂淘買的話費用會是
800日元+日本國內運費(捉250日元)+代工服務費台幣200元+第一次系統處理費台幣30元+日本銀行匯款手序費300日元+國際運費台幣135元(1公斤270元)+台灣宅配費台幣100元(可自取)+第二次系統處理費台幣30元=台幣765元+100元宅配
 
在Buyee買的話費用是
800日元+日本國內運費(捉250日元)+下標手序費200日元+購買手序費300日元+Buyee空運450日元+台灣超商宅配費(200 or 250日元,取225日元)=2225日元=台幣609元
 
在跨買買的話費用是
 800日元+日本國內運費(捉250日元)+服務費台幣100元+日本銀行匯款手序費300日元+國際運費台幣90元(1公斤180元)+ 台灣宅配費台幣100元(可自取)=台幣560元+100元宅配
 
  最後來說我選擇了跨買,主要原因如上,它的運費最便宜,中間手序費也比較低,還有哩哩扣扣的項目少,匯率也較透明。
--
  總結來說,代購平台很多,要依自己購買形態來選擇平台。以上3家平台都不時會推出優惠活動省運費、省手序費,如果有鎖定哪家平台又不急著買就可以等時機再出手。還有就是國際運費貴,依物品重量選擇適合的運送方式,海運在大的不急的物品比較便宜,買小東西的話用平價空運各別寄說不定比較划算。

2019/5/4

最意外的諾貝爾獎

  田中耕一,大概是史上最沒有自信又最意外的諾貝爾獎得主。
  他的人生一直都在京都的島津製作所上班。28歲的時候,有一次做實驗把試劑滴錯。滴錯就算了,田中想說試劑很貴丟掉可惜繼續做下去,不小心就把原本認為無法分離的大分子化合物分離出來。既然實驗都做了,就把論寫出來發出去投稿。然後43歲某一天接到瑞典打來的電話,說自己得到諾貝爾獎。
  這段影片反映出很多日本上班族的心情。職場很辛苦,身體的辛苦以外還有得常常反省自己有什麼缺失。因為過得很累,只想平平穩穩地一天一天過下去,不要犯錯,不要出頭,不要被開除。即使有很多不要不要的,還是做出很多世界最好的技術。
  「自分のできることはなにかということを自分が理解するのに時間がかかった」(去理解自己能夠做什麼事情,這件事花了不少時間)
  碰到衝擊,日本人很自然會去想這件事情對自己的意義是什麼。而且這種自省往往相當執著,一旦在心裡反覆確認以後,就變成很堅定的力量,只要客觀環境允許,就不會再受任何事情影響。
日本人的堅持往往不是看事情的大小。因為心裡的決心往往與外在世界尺度的大小無關。我們只看到持續做一件事情的堅持,以及對這種堅持感到疑惑。

2019/4/27

金錢觀念

  金錢觀念真的是很奇怪。就是絕大多數的人都認為固定薪水只能越來越多,不能減少。
  賺4萬的人,下個月如果只拿到3萬一定哇哇叫。「4萬跟3萬差很多耶。3萬塊日子怎麼過下去?」這是蠻合理的。不過同樣,賺6萬的人下個月只拿到5萬,一樣會講「差1萬塊差很多耶。原本可以做的事情都不能做了。」醫師也一樣,一個月20萬,下個月只拿到15萬一樣哇哇叫。做業務的,雖然業績好跟壞差別很大,但浮動底薪還是讓人很不舒服(很多底薪很差是真的)。退休軍公教也是,什麼事都不做月領6~7萬,被砍到4萬就上街頭說國家要滅亡了。
  這東西不是活不活得下去的問題。是一般觀念已經認為下個月的固定收入不能比這個月少。這也決定去都市工作的人大多都不想再回鄉下;物價只會往上走不會回頭。
  我想,最重要的還是看見生活品質的可貴。單純做economic animal的人生非常沒意義。

2019/4/11

黑洞,真的被拍到了嗎?

  聽說昨天發表了黑洞長什麼樣子。身為物理系畢業生,用白話文給大家來一個黑洞的「介紹」(「一ㄢˇ」 「ㄐ一ㄤˇ」)。
  我們都知道物質之間有萬有引力,簡單來說,就是物質彼此之間會互相吸引。如果要問「為什麼物質彼此會互相吸引」,這個只能問上帝,因為這就像為什麼你是你爸爸跟你媽生的一樣,是上帝決定的法則。小朋友不用問太多。
  萬有引力在我們人的尺度下看起來非常微小。它是2個物體的質量相乘,除以距離的平方,再乘以一個很小很小的常數。有多大呢?假設有2個人,體重都是1萬公斤(大約2隻非洲象的重量),2個人相距1公尺的話,彼此之間的萬有引力大概是0.006牛頓。0.006牛頓的力,換成平常的感覺,可以想像你在完全光滑的表面上,用這樣的力氣去推一瓶600mL的礦泉水,推半分鐘以後,可以讓它從原本靜止到時速1公里。
  在人的尺度下看很小,但如果是山與山之間,島與島之間,海與海之間,這樣的吸引力就會大到一定的規模。以外太空來說,星球與星球的尺度下,因為兩者的質量都非常大,只要距離不是太遠,萬有引力的作用就很明顯。例如地球的質量是60000…(後面24個零)公斤,月球質量是70000…(後面22個零)公斤,月球和地球的距離大約40萬公里,就憑這樣的關係,月球這麼大的一塊球就無條件繞著地球一直轉,轉了40億年還沒停過。
  在觀察宇宙的時候,科學家除了觀察單一星星,也常常會以星系為單位來做觀察,星系裡有相當多的星星,可以觀察某個星系整體的行動,了解其中的物理機制及演化歷程。而這樣的一星系通常有一個所謂的中心,類似太陽系裡地球、水星、火星、土星繞著太陽轉一樣。這個中心不一定是存在某個單一的星星,但一定是有著巨大的質量,使得眾多星星圍繞著中心旋轉。
  以上說的都是星球與星球之間的關係。另一方面,當某一個星球,它本身的質量就大的不得了,自己內部成份彼此之間的萬有引力非常強的時候,就會產生塌陷的現象。只是這個時候的塌陷,不是礦坑坍塌那種塌陷,而是因為本身的質量太大,在空間裡面形成一個特殊的點。這個點比較像是夜市裡的撈金魚,金魚掛在紙網上,原本平整的紙網陷下,以平面的觀點來看,形成一個扭曲的空間。這時候,經過這個特殊點的所有東西都會被吸引進去,而且再也逃不出來(像金魚穿破紙網再也救不起來的那種殘念感)。而且因為空間扭曲太嚴重,連光線都被補捉進去再也出不來,從遠處看來就是一片黑。然後就被叫黑洞。
  其實所謂「拍攝到黑洞」,是科學家想出來的噱頭。因為既然光線都被吸進去了,沒有反射光回來,就像晚上拿相機對著海拍照,沒有「拍到」這回事。不過,仍然可以用周圍的亮光來說明中間那塊就是黑洞(就像在海邊架一台照相機,看星空變化也可以知道黑黑的那塊就是海水)。過去也有被懷疑中心存在黑洞的星系,只是這些黑洞容疑者不夠大,就算真的是也不夠明顯。這次觀察到的黑洞,由於質量相當大(太陽的65億倍,一般認為只要太陽的20倍大就可能形成黑洞),以致於它周圍有很大的區域都呈現黑色。這樣拍起來給一般大眾看,比較能讓大家知道科學家有多厲害。畢竟炒話題對科學研究也很重要,對申請經費有幫助。

2019/3/27

優秀的組織,優秀的人

  我在台灣受的是比較美式教育。應該說台灣理工科是偽美式教育(至少國立大是如此),就是制度都儘量仿美,教科書也直接用國際版,可是平均來說,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並沒有到位。教授回國常常像是如魚缺水,游不動,然後就搞一些有的沒的。
  不過在那個環境裡至少培養出要為自己負責的精神。該拿的東西拿不出來沒有人能取暖,因為大家都忙自己的。依據能力提供建議給方向的人…嗯,我在那圏子7年沒有碰過,只有很攏統廣泛的建議。
  至少我,常常覺得台灣老師不關心學生在做什麼。畢業水準把關因人而異,但最不舒服的是並沒有感覺到老師用心在了解學生的學習程度。我在日本的老闆雖然一直不喜歡我,但我感覺得到,他很在意我懂多少,這種用心從研究室裡的討論就能感受到。或許理工科跟文科有差,不過就做好「指導學生」本份這一點,同樣在國立大,阪大老師做的明顯比較好。
  優秀才能出人頭地。變優秀是學習者的本分,而且要自己想辦法變優秀。去日本以前我很相信這點。
  不過後來在日本,我有些機會看到日本人做事的方式。通常來說,日本人的組織裡很少有所謂相當優秀的人。我不知道是我的環境還是怎樣,但很少碰到那種同學或老師,一開口就能知道這個人看事情的見解與眾不同的。這和台灣人、韓國人、美國人相處的感覺不一樣。台灣人和韓國人之中,很容易找到看事情很有穿透力的人。這些人往往可以很快找到問題在哪裡,然後動手去處理。
  但雖然不乏有聰明才智者,台灣人組織的問題往往是,每個負責人對自己的工作做的並不紮實,對工作品質的好壞沒有很好衡量的工具,或者說,工作環境裡對工作品質的完整性要求不夠,往往是「薄薄的很大一片」而不是「厚厚的一塊」。久而久之,也影響學習的動力,最後變得平庸。
  日本人的組織相反。聰明的人不多,但是每個人都很努力累積自己份內該學習的知識。跟日本人做事情,什麼事情應該找誰,往往可以cover得很好。被指派到負責某一塊的人通常很有責任感,而且也清楚自己的權責和能力界限,跟他們溝通住往可以很快找到方向。通常上位的人不見得最有能力,但至少人品上能讓人信服,如果有聰明才智,整個組織的動力就相當旺盛,而且底蘊很紮實。
  應該說,心態上,台灣人的想法是「我只負責我被指派的部分」;日本人的想法是「我負責把你帶到你該去的地方」。這種情況在辦證件的時候就很明顯。台灣機關只辦經辦業務,缺的資料叫你去補,至於怎麼補,下一關怎麼走,你自己想辦法;日本雖然同樣是縱向組織,但在起點的人往往可以告訴你有哪些關卡,卡關的時候要怎麼做,橫向知會的責任感比較強。
  我想說的是這裡。就是每個人都守好本分累積知識,而且又願意把人(事情)帶到該去的地方,這個組織就不會空轉。即使沒什麼事的時候,組織裡的角色還是繼續累積知識,等到哪天發生事情的時候,它就有應變的能力。想一想日本的消防演練和碰到地震時候的反應,就能了解這樣的組織平常看似規律無事,但是很有效。
  我認為時間感也是日本人和周圍的台灣人、中国人、韓國人很不一樣的地方。日本人看待時間比較從容,重視知識累積,不急著短期間擠出什麼東西。一個研究他可以做個20~30年,有需要才拿出來用。現在JR在做的東京到大阪超導中央新幹線就是一例,以後東京到名古屋只要40分鐘,在這之前,JR搞超導研究已經超過30年。
  所以後來我慢慢了解到,一個人,其實不需要變得很優秀。如果你明白到,你的成功必須是很多人的幫助下才可能完成,那不妨也當個樂於幫助別人把事情做好的小人物。這並不是對大的事情冷漠,而是知道在大的事情裡面需要每一根栓緊的螺絲釘。了解到這一點以後,整個生活的步調就可以慢下來,想要完成什麼事的莫名的急迫感也跟著消失。然後就可以用一個比較meta的角度來看該做的事情,而且不致於太超然缺少參與感或熱情。

2019/3/7

網紅

  現在有很多網紅的節目。

  我對網紅這件事很正面看待。最大的好處是可以跳過電視台、仲介、星探什麼的,以前層層關卡和運氣才能爭取到曝光機會,現在只要小成本做有內容(沒內容)的東西就能吸引目光。反正現在人手一機,要看節目不需要蹲在電視機前面,在小畫面上管他是哪個媒體報的,只要內容喜歡就好。現在還乖乖坐幾個小時在電視機前面的都是50歲以上吧(花蓮很多腦民每天給中天洗腦)。
  很多資深專家對網紅的評論並不正確,因為他們還不能了解這種直接性接觸帶來的心理感受。以前很多長輩看不起柯P說柯P不過是個網紅市長沒有料,直到他們變成韓粉每天追韓國瑜新聞還自以為對網紅免疫。或者應該說,長輩對於自己的內心感受長久以來是處在壓抑狀態的,相較於年輕人,他們沒有能力很客觀地跟自己觸釋自己正遭受到什麼衝擊,因此盲目追隨的情形反而比年輕人恐怖。很多過去反對小孩上網的父母親現在手機滑得比誰都兇。火車上最失控的低頭族永遠是60歲以上的老伯大媽。

  不過我有個意見,就是很多網紅節目用很多剪接,畫面就跳一下、一直跳,看得很不舒服。例如理科太太的影片,講的東西雖然有內容,但是大概2句話就有一個剪接,有的是需要思考的東西,用剪接方式一直跳一直跳,整個觀看的感覺很差。關於這一點我不明白為什麼大多數人都不在意。
  因為思考本身是有一種連串性的,就像是呼吸一樣,有個開始,然後是持續,在想到一個位置時停頓,做一些批判性反顧,再繼續向前走。思考應該是處在呼吸很平順的狀態。除了迫於工作在時間壓力做思考有緊張感,絕大多數出於主動主動對自己有益的思考應該是在一種平靜的狀況下進行。
  看過的電影裡面,比較感人的,會讓人回味無窮的,不會是那種快節奏要演出很多複雜劇情的電影。應該是一種足夠慢的步調,讓人可以沉澱在某些場景裡面,寫進心裡記憶的電影(小津安二郎的「東京物語」)。這是生物的構造吧。生物體來說是沒有所謂「瞬間轉換」這種事情的,生物體是連續的,轉換必定有一個過程。即使是被屠宰的動物,在被死亡時候也有一定的時間間距。更別說日常情感的律動。經典的音樂裡面必定都考慮到呼吸的構造,在動和靜之間創造出永恆。軍隊進行曲通常不會超過5分鐘,人對於這種機械性的東西有本能性的排斥。

  講話被切斷這件事情,對一支影片來說應該是要小心處理的。但是持續不中斷敘述事情又要有趣需要很多磨練,剪接是迴避這門技術的方法。但即使目的是娛樂,看這麼跳動的影片不會不舒服嗎?

  不管怎麼說,數位化(0/1)的觀念已經從電腦科技進入人的生活。原本情感應該才是主角的,現在變成情感要去配合數位化帶來的感觀模式。這對人的感性面絕對是傷害,它限縮了情感表現的空間。現在的卡通已經快到讓小孩看完會心神不寧。但原本來說,「有趣」這件事情不需要快節奏也能達成。

2019/3/3

咖啡豆之亂

  說來也是件小事。

  我媽媽半年前在超市買咖啡豆,因剛好某知名品牌豆子在促銷買一送一,於是就很便宜地買了2大袋回家,大約600塊吧。
  不過那知名品牌的咖啡我怎麼喝,除了烘培的焦味以外實在聞不到咖啡的香味。說保存期限一年到去年底,但從7~8月買回來就是這樣了。因我媽喝淡咖啡,2大包實在是要喝很久,到現在第2包還有2/3。而且我本人雖然咖啡隱不深,但既然要喝就應該喝有味道的咖啡,因此去年喝幾次以後跟我媽說拒喝。我媽只好忍受沒有味道的咖啡,一直到現在已有4~5個月。
  前幾天我媽在我慫恿下終於決定放棄,我們打算把剩下的豆子處分掉。不過另一個問題又來了。我爸聽到有不想喝的咖啡就說不要丟,說他要喝。我爸都是喝雀巢即溶的,從來沒有自己磨過咖啡豆。但從小窮怕養成怪癖,就是任何食物都不能浪費。他常常去買菜販果販收攤前便宜賣一大盆的那種,帶回家明明人少又消不完,導致冰箱常常在囤積快壞掉的食物又不淮清掉。
  我心想那還得了,這樣搞下去那包爛咖啡又要在冰箱躺1年。早上原本要倒在花園堆肥區,但數量實在太多會被發現,於是去跑步的時候偷偷在田野裡處分掉。終於結束半年來的咖啡豆之亂

  說來是無良商人造成的家庭悲劇。咖啡豆保存半年左右應該還有味道的,我猜那2包早就超過標示上的日期,還硬是拿到超市販賣。看準去超市買豆的人對味道要求不高,就推出促銷來消庫存。まぁ,這也沒辦法。更無良的事還有很多很多。

  可是比較大的問題是老一輩受過那種節檢是絕對美德的教育,往往把事情變得很つまらない。

  在這個時代,說來很悲哀,但沒有辦法。就是已經沒有什麼固定不變的價值觀可以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了。節檢,在大家都很窮的時候是美德,在民國60年以前長大的許多人,至今還相信如此。但現在很多老闆做cost down,該發的薪水不發,該更新的設備不肯更新,甚至連設備保養的錢都想省…社會上很多中流砥柱的人竟然還是用這種態度在過日子。說實在的,那些白手起家的企業家(尤其農家長大),有多少能跳脫這種能省則省的觀念,做出比較大格局的事情? 很少,真的很少。一旦從小只在乎怎麼存,到長大能夠給的時候,卻還以為給別人應得東西是寬宏大量。在個人的尺度裡節檢好事,但在多數人的尺度下,該花的錢不花往往釀成災難。
  我們必須面對這是一個生產過剩的年代,無論喜不喜歡都不得不接受。當你想要用更低的價格買到原本應該花高過2成、甚至2倍的東西的時候,就應該認識到這個事實。經濟線性成長只存在農業轉到工業化的過程,資訊不對稱造成的價格落差,在這個手機一滑就能查價的年代已經很不容易。而且一旦浪費造成的經濟成長變成廉價的國力表現時,這個趨勢就越無法回頭。我們能做的只是選擇更好的東西讓東西品質往上走,而不是一昧的追求便宜大量。
  當經濟提升到一個水準的時候,實在就沒有必要去維持3~40年前的消費習慣,除非你真的樂在其中。如果不想被便宜貨難吃不堪用困擾,一開始就應該買比較好的東西。

  講了大家都知道的事跟沒講一樣。

2019/2/20

成熟的感覺



   對於工作,最好的回饋就是有那種駕輕就熟的感覺。

  自己對工作到底懂多少、是不是得到相應的回報,所有的人都心知肚明。除了少數臉皮很厚的人,或者,到一定的職位跟不上步調只好裝瘋賣混到退休的人。這種人其實也是活得滿痛苦的,為了賭一口氣領薪水踐踏自己的尊嚴。

  前幾天和小學同學打籃球。問還在看NBA?有,但是興趣都缺缺。現在看NBA,說來就是看一堆體能達人在球場上跑來跑去移動超快、灌籃超猛、超會鑽出空檔,體能是在球場上奔馳的先決條件。可是比賽看下去,你就找不出什麼球員是真的有特色的。有啦,用很高難度的方式進球、外線射程超遠,這種特色一直都有。但是找不到一種成熟的感覺。

  8090年代的比賽真的好看。還是以一種固定模式進行策略性得分的比賽。魔術強森、John StocktonGary PaytonLarry BirdIsiah ThomasMark Jackson、後來的Penny Hardaway,你都可以找到像美式足球四分衛那樣真的掌握整個組織進攻的人。這些人都不貪攻,他們在意的是全整場比賽節奏,是不是控制在一個可以發揮所有人功能的節奏裡。魔術強森運球速度不快,但是看到他衝場會high,因為你知道他在組織一個最漂亮的快攻。Larry Bird單打很強,但只會用在沒有更好出手機的時候,他寧願塞球到籃下給ParrishMcHale用很醜但很簡單的方式得分。Gary Payton是一種老油條打法,速度不是頂快,但是善用時間差和熟練的假動作,還有超強防守,很自然成為比賽節奏掌握者,shawn kemp如果沒有Payton不知道會少掉多少經典扣籃。

  Jordan後期公牛隊的比賽最好看的是第3節。通常上半場Jordan不會很積極進攻,帶領球隊採取比較保守的戰法來消磨對手戰力,只求比數不要被拉開。到第3節再發起總攻擊,JordanPippenKukoc連番轟炸,Rodman破壞對手節奏,到第3節打完,對手就算沒有氣力放盡,戰鬥意志也已經大打折扣。第4節只要守住戰果就好。大多數例行賽都是這樣打。

  現在看Jordan的影片都是他帥氣得分的剪輯,但第3節大反攻才是Jordan打球的智慧與菁華。Jordan90年代了解團體戰打法以後,才真的脫離自幹王成為無戰不的籃球專家。尤其第2次三連霸用後仰跳頭避免激烈衝撞,仍然能帶領球隊取得勝利,這種游刃有餘的打法是現在NBA看不到的。

  回到現實工作上來說,就是盡可能讓自己能掌握必要的技能。還有最重要的是讓生活和工作平衡,尤其是健康,精神狀態保持理智。雖然媒體都在唱衰台灣,但是我覺得我們這一代(40歲以下)在經濟成長數據不亮眼的時代下長大,追求生活與工作平衡已經成為普遍意識,這是相當可貴的能量。只要還能保持理智的心,未來就有無限可能。

2019/1/28

員工旅遊

  這兩天公司員工旅遊到中部。和平常難見面的同仁聚會很高興,軟體業平常不需要見面也能分工合作。不過感覺得台灣的觀光業真的要加油。
  原本有考慮明年小孩大一點可以帶家人一起去,不過這趟旅行下來有一點我發現絕對不行,是音響設備。巴士內的音響,雖然業者強調車子價值1千萬,但是喇叭的效果不知道是引進候被砍掉還是怎樣,低頻的響應比高頻大很多,男導遊每當講話的時候整個肺腑都在振動。短時間宣布事情還好,但持續講話超過1分鐘就受不了。車內喇叭從前到後兩兩一對,小空間裡本來就可以聽得很清楚,不過導遊沒有壓低音量,麥克風拿太近又想多介紹景點開玩笑互動,弄得耳朵很不舒服。
  想一想關西機場的接駁車,或是在京都市內坐觀光巴士,司講講話一定是壓低音量,用特殊的語調說「発車します」「ドアにご注意ください」因為在擁擠的小空間裡要注意聽廣播本來就很費神。雖然說國內旅遊導遊想炒熱氣氛的用意可以理解,不過這種「立場」的事情如果沒有認真留意反而破壞乘遊興。年輕人在車上一靜下來就玩手機或睡覺,和以前那種看歌廳秀唱卡拉OK的氣氛己經不同,旅遊知識查google比聽還快,只要帶到地點不必做太多解說。這是殘酷的現實,不過也沒辦法。
  喇叭問題一樣出現在餐廳。通常來說舞台上聽到的音量和座位上一定不一樣,但餐廳在架喇叭時候,好像都不考慮音量平衡的問題。大空間固然可以用高瓦數喇叭架在入口或梁柱角處,不過前提是喇叭旁邊不能有人,如果下面有餐桌就要避開,或是改用小瓦數用數量彌補。平價餐廳很容易有這種喇叭下方設置餐桌的問題,主持人講話還可以容忍,但娛樂表演尤其有嘻哈音樂時候耳膜真像要炸掉。
  但我覺得不可思議的是,很多餐廳都不把這件事當成問題。不只是平價餐廳,有時候去飯店參加婚禮,結婚進行曲就放到震耳欲聾,主持人高亢的聲音下交換戒指感覺不是很溫馨。我在日本參加過幾場披露宴,不管是5~60人或150人的場子都沒有碰過音響震耳的問題。不是設備好壞,是業者對聲音的要求好像還停留在聽得清楚就好。
  然後要講的是唯一的景點,清境農場。10幾年前退伍去清境的時候比較單純,可能當時沒什麼遊客的關係,大致上還算是個牧場的感覺,就是從南口一路走到北口有連貫感,坡道上棉羊懶洋洋吃草有一些野味,但這次去覺得完全走樣。一個是為了容納更多遊客在坡道上舖了好幾條水泥(磚)路,有的路寬到休旅車都可以輕鬆爬上來,對原本剖面已經不大的農場來說,比例很奇怪。水泥是冰冷的,實用性的,單調的;牧場應該是溫暖的,自然的,隨著天色季節變化的。水泥一舖下去整個野味就喪失大半。
  再來是放了很多觀賞用的風車,不知道是哪裡得來的發想,做得不是很精緻,可能是想營造一種歐風感。或許是因為冷的關係,民宿業者用歐式建築吸引遊客像是來到寒帶國家,但是農場本身也這樣做就很奇怪,一般想到牧場並不會特別想到歐洲甚至是風車。
  人工物太多,自然感被破壞,好像所有觀光風景園區都有這個問題。天空步道的存在就更奇怪了,因為整個對面的山景和農場這一側已經被開墾得不是很美麗了,再弄出一條這麼長的金屬步道又增加一點互相傷害的感覺。
  總的來說我覺得還是美感問題,規劃者並沒有想好要帶給遊客什麼,本身似乎對農場沒有感動,只想吸引人潮。開發不見得不好,但要有一致性。日本的大庭園主要是延續江戶時代風景,不過像岡山後樂園、京都平安神宮神苑都經過後人改造,整體一致性沒有被破壞。為了迎合遊客做一些時節性的改建,長久累積下來會變得很奇怪。
  只是覺得台灣的美景不輸國外希望更好才寫這篇。